1、正畸的稳定保持,不是简单的保持方法问题,更多的是诊断问题,很多矫治后复发的主要原因是诊断错误,把牙齿的最终位置放在肌肉不平衡的位置上,势必会导致复发。因此矫治计划在设计之初,就应该考虑到保持和稳定。不能放到矫治后再说(那基本上就是在亡羊补牢)。牙齿最稳定的位置是初始位置,过度唇倾前牙或者过度内收前牙,破坏了唇肌、舌肌和咬颌力三者之间的平衡。因此矫治后,下前牙偏离初始位置越远,越不稳定,越容易复发。
2、正畸治疗后最常见的不稳定因素是下前牙不齐,主要原因是牙弓变窄,尤其下颌尖牙宽度减小。Burke研究发现:在矫治过程中尖牙宽度通常增加0.8~2.0mm,在矫治结束后,尖牙宽度减小1.2~1.9mm。就是这一张一缩导致了下前牙很容易不齐。解决方案:
(1)临床矫治过程中,尤其到了钢丝塑形阶段,要注意弓丝前部弧度形态,维持尖牙宽度不变。
(2)调整下前牙近远中倾斜角度(冠近中,根远中),使下前牙牙根宽度大于牙冠宽度。
(3)修正下前牙弓丝前部形态,使之略平。矫治结束后,下前牙形成平缓状,后期下前牙自然恢复弧度形态,由此增加了前牙牙弓长度,防止前牙拥挤复发。
3、牙周纤维。牙齿正畸移动后,牙周膜改建需要3~4个月,牙周膜内的纤维改建需要4~6个月,邻牙之间的越隔组纤维改建需要232天。正是纤维组织的迟滞改建过程使得扭转的牙齿很容易复发。嵴上环切术是值得推荐的好方法。
4、邻牙之间的挤压力。邻牙之间如果是点接触,尤其那些倒锥形态的下前牙,彼此之间点状接触,有时候伴随牙龈萎缩。这种情况很容易出现前牙不齐。解决方法是:下前牙做适当的片切,关闭邻牙间隙使之成为面接触。如此获得稳定的排齐。
5、下前牙骨壁。华盛顿大学研究了下前牙排齐稳定性和下颌骨结构之间的关系,结果发现:下前牙骨壁越薄,下前牙拥挤越容易复发。解决方案是:下前牙舌侧固定保持。
6、曾经有人说,拔牙间隙两侧的牙体长轴是否平行影响拔牙间隙是否会复发。但是循证医学研究发现"拔牙间隙的邻牙牙根角度与保持效果无关"。
7.矫治后咬拾良好程度和后期复发同样无关。也就是说:不管矫治效果如何,该复发的还得复发。
8、智齿的问题。临床总有成年患者说:"大夫,我前牙之前很齐,后来长智前牙就被挤歪了。"通过曲面断层片检查看到智齿近中阻生,立刻感觉到患者说的真对。科学事实是:循证医学研究发现:前牙排齐稳定和智齿阻生没有相关性。
也就是说,两者没关系。我自己也不理解。没办法,那是科学(可能我们境界还不够高,看到的是微观,宏观状态体会不到。